2023年6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
2023-06-13 19:45 |
韩联社记者:据报道,13日韩国尹锡悦总统在国务会议上表示,“从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的态度来看,他作为外交官是否具有相互尊重或增进友好的态度令人怀疑。”另外,韩国总统室表示,“正在等待中方对此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并采取适当措施。”中方对此持何立场? 汪文斌:我注意到韩方相关表态,也注意到韩国部分媒体针对邢海明大使个人进行与事实不符、甚至人身攻击式的报道,对此感到遗憾。我愿再次强调,邢海明大使同韩国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是其职责所在,目的是增进理解、促进合作,维护和推动中韩关系发展,不应成为炒作的话题。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希望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总台央视记者:据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日前称,美方已致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知美国计划重新加入该组织决定。昨天,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向机构成员国代表就此进行了通报。中方对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有何评论? 汪文斌:我们注意到美方有关表态,希望美方这次所作决定是负责任的,初衷是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美国曾两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组织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国际组织的成员是很严肃的事。如果美方这次是真心诚意重新加入,就应展现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国际法治的诚意,切实履行作为一个负责任国家应尽的国际义务,包括尽快全额补缴拖欠教科文组织多年的会费,不能把加入国际组织当作逛公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更不能把国际组织当作地缘政治的博弈场,假国际社会之公谋求维护自身所谓“全球领导力”之私。 中新社记者:据了解,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即将举行。发言人能否介绍中方与会情况?对此次会议有何期待? 汪文斌:6月14日,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将以视频形式举行。会议将回顾去年论坛外长会成果落实情况,讨论东盟地区论坛机制建设与未来发展方向,并就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将出席会议。 今年是东盟地区论坛成立30周年。中方期待会议围绕论坛合作议程和今年东盟的主题,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为今年论坛外长会积累成果,为地区和平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彭博社记者:发言人能否证实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与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就一澳大利亚艺术家在华沙举办艺术展一事进行了沟通?如果进行了沟通,中方希望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汪文斌:我不了解你所说的情况。我想说的是,文化交流应有利于增进客观认知,促进友谊。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人权非政府组织称,有证据显示,中国海外“警察站”在日本监控民主活动人士和其他人,这是否属实?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我们已经多次就相关论调表明立场。我要强调的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海外“警察站”。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严格遵守国际法,尊重各国司法主权。希望有关方面基于事实理性看待,不要借题发挥,污蔑抹黑中国。 塔斯社记者: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昨日一个中国光伏企业高管在慕尼黑机场被几个穿制服的人带走,那位经理原本要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我注意到有关报道,中国驻德国使馆、驻慕尼黑总领馆第一时间同德方联系并了解情况,要求德方依法保护中国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中方也注意到,有关行业协会已对事件予以澄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中国公民利益,将继续依法提供领事协助。 彭博社记者:预计美国财长耶伦本周二将在国会作证,并称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外交部对这种定性或赞扬有何评论? 汪文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多边金融机构,是反映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平台,在充分反映各成员国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合作。它们不是“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是“美国世界银行”。 《环球时报》记者:据美国媒体报道,德国调查人员掌握的证据显示,“北溪”管线爆炸事件系由一个破坏小组实施。另有报道称,美国在爆炸发生三个月前曾获悉一项关于攻击管线的计划。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我们注意到相关报道。中方已多次表明,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切,对“北溪”天然气管线爆炸事件开展客观、公正、专业的调查并追究有关责任十分重要。 “北溪”爆炸事件发生至今已有8个多月,但调查进展十分缓慢。尤其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贯善于利用热点问题寻求发挥所谓“灯塔”作用的美国,在这次事件中却默不作声。 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1年4月22日,叙利亚国内出现动荡。27日,美方就向联合国提出动议,要求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向叙派遣调查团,就叙可能存在的违反国际人权法行为展开调查;29日,美宣布认定叙严重侵犯人权,对叙部分人员和实体实施制裁。美方在短短一周之内就完成了从“调查”到“制裁”的全套动作。此后,美方更是通过资助“白头盔”组织编造所谓证据、对叙发动空袭、继续扩大制裁、联合盟友施压等手段深度介入叙利亚局势,充满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同美国上述“雷厉风行”的作风相比,如今美国在“北溪”问题上的“不作为”着实让人不解。美方保持沉默的原因何在?美国在“北溪”事件上有什么难言之隐?美方打算什么时候对国际社会的疑虑和关切作出解释?对这些问题,美方欠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彭博社记者:美国商务部将数家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理由是这些实体招募西方飞行员培训中国军事人员或研发高超音速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