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使致辞 使馆信息 外交部发言人谈话 中格关系 格鲁吉亚概况 领事服务 经贸关系 科学教育 文化交流 国庆专题
    首页 > 国庆专题
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考验中国智慧


2006-10-08 00:00

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考验中国智慧

中国特稿社 吴齐

  在2006年6月初的访华行程中,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惊奇地看到“中国制造”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发往欧洲,而从欧洲返回的货物寥寥无几。

  参观完位于华南地区重要港口城市深圳的马士基物流(中国)集装箱码头后,曼德尔森抱怨道,从深圳向欧洲发出的4个集装箱中,有3个是空着从欧洲返回中国的。

  曼德尔森的话充分显示了中国在欧洲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们的焦虑。他们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划时代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经济复苏的规模和速度感到震惊。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担心如潮水般涌入的“中国制造”商品会冲击其国内行业。

  “集装箱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中欧贸易的真实情况,”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表示。

  崇泉说:“中国向欧盟出口产品的70%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量很大,但价值却很低;中国从欧盟进口的80%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量不大,价值却很高。”

  “欧盟向中国出口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就相当于中国出口8000万双鞋。中欧之间贸易互补性强,而且互赢互利,”崇泉说。

  然而,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分析人士不同意崇泉的说法。有一点无庸质疑,那就是中国外贸的成功崛起唤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本能。这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的严峻考验。

  贸易争端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五年中,中国的外贸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迅猛发展。与2001年相比,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倍,占世界贸易比重也由2001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6.7%。

  中国外贸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近几年来,中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9.4%,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出口快于进口的增长速度。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020亿美元,是2004年320亿美元的3倍多。中国实现了连续12年的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攀升至6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4.9%。

  根据官方统计,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2004年达到800亿美元,而2005年则超过了1100亿美元。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日益加大,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很多美国经济学家曾将美国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归咎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他们说该制度妨碍了人民币自动升值。2005年7月,中国改革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将人民币升值2%,达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始终在1美元兑8元人民币上下浮动。2006年7月31日,1美元可以兑换7.9792元人民币。

  但是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不能仅仅依靠人民币的升值来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事实上,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跨国公司看中了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选择在中国制造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被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吸引,开始将它们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加工原料并出口加工产品。

  商务部贸研院专家梅新育说:“事实上,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跨国公司绝大部分出口被包括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相当多的出口利润落入了跨国公司的口袋。”

  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并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实现外贸总额4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8.5%。中国国有企业的外贸总额是1953亿美元,同比提高了11.7%,同时私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351亿美元,同比上升了34.9%。

  吴晓灵说:“美国严格管制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也使它丧失了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优势。

  适时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说:“除了受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旺盛需求以及全球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外,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张‘奖出限进’的外贸政策也促进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由于那时迫切需要外汇、先进技术和增加就业,中国对出口提供出口退税,对外向型生产企业提供用地、税收和融资方面的优惠;对外资长期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然而,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预示着潜在的经济波动的危险”。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中,消费一直是薄弱环节。

  中国国内消费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面对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问题以及越来越高的教育和医疗成本,中国的家庭必须多多存钱来维护自身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过度依赖出口迫使中国更多地依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产业分工来调整新增需求结构。这样,中国的产品结构被迫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

  张小济说:“一旦国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如果中国的生产成本提高,或者其它国家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外商投资很可能从中国转向其它地区。”

  此外,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说,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以沉重的社会成本为代价换来快速出口增长。中国的外贸成本中并没有包含环境保护成本,农民工社会保险成本和资源补偿成本。

  张小济警告说:“一个靠迅猛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调整出口政策的时候到了。”

  出现转机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005年,中国提高了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了30%,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7%,比2001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了32%,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为29%,比2001年高出11个百分点。同期,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现回落趋势。钢坯、未锻轧铝、焦炭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6%、20%和11%。

  中国商品出口目的地也实现了多样化。美国、欧盟和日本从2001年占中国出口市场的58%下降到目前的50%。而越来越多的产品正流向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市场。

  实际上,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增长主要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服装来支撑;上世纪90年代,外贸出口转向依靠技术含量更高的机电产品;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攀上”了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的“第三个台阶”。

  任重道远

  商务部发言人崇泉说:“中国政府希望看到贸易平衡。我们并非刻意追求顺差的增长。”然而,面对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中国学者和官员们很难找到有效途径抑制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

  商务部长薄熙来说:“由于‘美欧消费、亚洲加工’这一世界贸易模式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在短期内将不会减少。”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说,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将调整外贸和投资政策,并将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商业部已经决定今年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国内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说:“中国为平衡外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外贸政策的调整决不会挫伤人们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积极性。”  (完)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章】